张春林教授接受《重庆之声》采访谈996工作制
2019-04-15 20:36:10
  • 0
  • 0
  • 0
  • 0

近期,996工作制成为热点话题,这种工作制度要求员工每天工作时间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每周工作6天。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评论”(ID:rmrbpl)4月14日,发表评论文章《崇尚奋斗,不等于强制996》。4月15日下午,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张春林就此接受了重庆人民广播电台《重庆之声》记者的采访,并从五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

一是不能简单地把人民日报及其所属媒体平台发表文章的观点等同于人民日报的观点。就媒体上发表的评论文章而言,除社论和评论员文章代表媒体观点外,署名评论往往更多体现评论者的个人看法,只要符合宣传纪律和新闻规律并有一定价值,就可以发表。我们一定不要陷入一个怪圈:动不动拿人民日报说事,机械地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评论的观点,来左右我们对问题的判断;更何况,很多时候,多样性、多元性的见解,更有利于我们对事物的科学认识。

二是不能脱离生产生活实际去空谈劳动法。我国劳动法对每日工作时间、每周工作时间都有明确的规定,为何996工作制能够大行其道,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而是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工作岗位供小于求的总量矛盾,以及行业、区位、待遇等结构性矛盾,决定求职者通常处于弱势地位,缺乏人力资本谈判能力。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缺乏科学管理意识和对员工的人文关怀,以为简单的时间积累会带来效益的叠加。另外,在长期家长制、强权式的管理高压下,员工自我维权意识淡漠,也是重要原因。

三是应看到比996更硬核的存在。996圈内人的抱怨和996圈外人的鸣不平,与那些更硬核的存在相比,实在算不了什么。在我们这个社会,就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行业、很多岗位、很多劳动者,他们上班是上班、下班也是上班,工作日上班、休息日也是上班,他们是“5+2”和“白+黑”,远远超越了996。

四是用工单位应该为员工提供更多选择的可能。质量和效益从来都不是靠简单的高压来实现的,何况员工智慧型偷懒的水平越来越高,对刚性制度的策略性抵制不会给企业带来任何好处。企业用工制度在必要刚性的前提下,应该多一些柔性;在必要的一律前提下,应该有一些多元;应该更加重视目标导向,而不是简单的过程导向,给员工更多选择的空间。

五是工作自觉理念应该在全社会养成。马克思在论述共产主义时说过:“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其实,不用等到共产主义全面实现的那天,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工作自觉理念也应该在全社会养成。决定员工是否愿意自觉工作的关键,在于企业能否让员工把工作与自我实现进行有效的对接。如果员工能时刻感受到自己的付出既能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又能给企业带来效益,还能为社会做贡献,就没有那么多抱怨了。因此,企业要为员工的自我实现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实现路径,并把员工自我实现作为企业的价值追求。

实质上,圈内圈外对996的抱怨和指责,压根儿就不是工作时间长短问题,而是值不值的问题。你要是觉得值,不要说996,就是“5+2”和“白+黑”,你也会任劳任怨。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